大熊猫 | |
---|---|
保护状况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食肉目 Carnivora |
科: | 熊科 Ursidae |
属: | 大熊猫属 Ailuropoda |
种: | 大熊猫 A. melanoleuca |
二名法 | |
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 1869 | |
亞種 | |
大熊猫分佈圖 |
大熊猫(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稱作大猫熊,一般稱作「熊猫」或「猫熊」,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猫是中國特有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現存大約1590頭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大熊猫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2]。
目录
[隐藏]名稱溯源[编辑]
大熊貓的中國古代名稱有不同說法,如執夷[3](孔注《书经》、陆玑(吴)注《毛诗》、《尔雅》、郭璞注《尔雅疏》、《尔雅翼》等都有记载)、杜洞尕、食鐵獸、竹熊、白羆、花熊、華熊、花頭熊、銀狗、峨曲、猛豹、猛氏獸。[來源請求]
在中文裡,熊猫和貓熊都是近代用語,不是古代用語。1869年,法國天主教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德在四川宝兴县邓池沟发现了熊猫后,給“熊猫”定名為“黑白熊”(Ursus melanoleucus)。后来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动物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了阿尔芒·戴维德送来的大熊猫标本后认为大熊猫的骨架和牙齿更接近于浣熊、小熊猫,而非熊科,因此他把“黑白熊”改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小熊猫似的黑白动物)。虽然他次年又提出“Ailuropus melanoleuca”的拼写法,不过最后并未采用。[4]
熊猫(panda)這個名稱其實是小熊猫(lesser panda,也称火狐firefox、紅熊猫red panda)先取得的,熊猫科的學名Ailuridae便是取自於小熊猫的學名Ailurus fulgens。因為最初大熊猫被歸類到熊猫科的關係,所以大熊猫(giant panda)的稱呼則是相對於小熊猫而命名的。但是大熊猫遠比小熊猫有名,所以單講“熊猫”時,漸漸變成專指大熊猫。「熊貓」之詞早在1915年間就有了[5]。1915年編成、193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熊」之(三):「熊猫,獸名,似貓而善升木。」從所附熊猫圖看,指的是小熊猫。(見1978年重印本,第935頁。)但是1938年出版的《辞海》「熊猫」條稱:「獸名,產新疆;……距今六十年前,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衛氏所發現」(見1980年重印本,第1849頁)。熊猫一詞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早前台灣都是最常用的稱呼;但是馬英九總統上台後,規定正式稱呼是貓熊,要媒体正名。[6][7][8] 因為熊猫是似貓的熊,熊是主名詞,貓是修飾詞,因此熊猫一詞符合古漢語的“大名冠小名”(蠶蟻、臉蛋、蝸牛、蝦米、韭黃...)構詞法。而貓熊一詞則符合目前漢語把修飾詞放前的習慣。[9][10] 幼齡的大熊猫应称为「幼齡期大熊猫」、「大熊猫幼崽」或「大熊猫寶寶」,而非「小熊猫」,因为小熊猫为另一物种。
名稱的訛傳[编辑]
關於熊貓的名稱,有几個訛傳是這樣的:
- 「40年代,重慶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展品標牌上分別用中、英文書寫著貓熊的學名,但由於那時的中文習慣讀法是從右至左,故而國人都把按英文書寫方式書寫的猫熊,讀成了熊猫,並延用至今,唯台灣現仍稱其為猫熊。」[6][11]
- 「1940年代[12]/ 1945年[13] /解放前[14] /50年代初[15][16] 書寫的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而改為橫書後則從左到右,當重慶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題用橫書,名貓熊,而當時參觀者習慣了直書自右到左的認讀,誤認為熊貓。」[14]
-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猫熊”標本最吸引觀眾注意。它的標牌採用了流行的國際書寫格式,分別註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於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猫熊”讀成“熊猫”,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台灣有家報紙曾撰文給“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經習慣,反而覺得“猫熊”不那麼順口了。」[17]
- 「西方世界認識它後,最初將它翻譯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在60年前報上初次發表新聞時,偶然被顛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為今日通用的名稱了。」[14]
其實這些訛傳都源自70年代,夏元瑜以第一人稱所寫的隨筆,「一錯五十年--為猫熊正名」一文。該文於1978年10月5日刊登於臺灣《聯合報》副刊上,後收錄於他的幽默精選集《生花筆》中。[18][19] 該觀點之後又被多方面錯誤引用[20],包括馬英九。[6][8] 可是在20世紀40年代前出版的權威詞典(《中華大字典》、《辭海》、《最新實用漢英辭典》、《重編國語辭典》)均稱熊猫而無猫熊,而且全為竖排版,故並不存在[來源請求]右左讀錯的問題。[5][21][22] 最重要的是,當時國人沒必要[來源請求]不按習慣讀法而按英文書寫的方式寫下物種名。
物种信息[编辑]
分佈[编辑]
历史上绝大部分熊猫化石是在当时500-700米的海拔發现的,现在因为人类的紧逼,熊猫已经退缩到海拔15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带和亚热带的山地竹林内。熊猫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西南部、甘肃及四川等地。
演化[编辑]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發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关于这个写过一篇散文,后来又用《熊猫的拇指》作为一部散文集的名称。
分類學[编辑]
由於大熊貓和小熊貓都兼有熊和浣熊的特性,也与这两个科的动物有着明显的差异,牠的科學分類一直有爭議,有人提议把大熊猫单列为熊猫科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用现代的基因測試技术,对不同的蛋白或核酸进行比对可能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因此大熊貓的分类至今仍有很大的争议,详见下文。現存生物中,與大熊貓最接近的生物,是位於南美洲的眼鏡熊[24]。
《美国哺乳动物学杂志》2005年第四期发表论文,将大熊猫分为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两个亚种。其中秦岭大熊猫为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首次提出,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教授等人的研究使这一说法得到国际承认[25]。
近百餘年來,生物學家對於這個物種的正確分類一直爭論不休,最後經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彙集的資料證實,大貓熊自成一屬,既不屬於浣熊科,也不屬於熊屬。[26]
争议及证据[编辑]
- 熊科:
- 形态上与熊相似
-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和几种熊的蛋白质和DNA序列比较,认为大猫熊起源于熊类。
- 用大猫熊、黑熊、马来熊、小猫熊、狗、猫等做血清免疫学比较,分离期免疫距离,认为大熊猫属于熊科。
- PCR和南方墨點法等方法对大猫熊、小猫熊、马来熊、浣熊等分析,结果表明大猫熊与熊科中的马来熊亲缘关系较近。
- 浣熊科:
- 熊猫科:
- 大熊猫的骨骼和消化道与熊都有区别。
- 对脑的定量分析后,大猫熊的脑分别有与黑熊和浣熊相似的结构,并且有许多独特的结构。
- 大熊猫初生幼仔尾较熊的长,从幼仔的发育特点分析,熊与猫熊的系统发生渊源不同。
- 生态行为与熊不同,如不冬眠、交配方式也与熊不同。
- 对大熊猫、杂交熊等的染色体带核型相互关系的研究,认为大猫熊与熊和小猫熊、浣熊的相似程度很低,应单立一科。
- 对大熊貓显带染色体的研究,认为大熊猫应在进化中独居一科。
- 依据大熊猫、小熊猫、熊科等动物的线粒体DNA的序列比较,建立的分子系统树,认为大猫、小猫都应各自独立为科。
- 对大猫熊和几种食肉动物的血清蛋白及乳酸脱氢同工酶比较后,认为大熊猫应单立一科。
- 古生物化石的依据。
习性与繁衍[编辑]
习性[编辑]
大熊猫喜歡独居,每只大熊猫有单独的活动区域。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km2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核域不重叠。
飲食習慣[编辑]
熊猫和别的熊一样是杂食性动物,处于从食肉动物到食草动物过度的阶段。主要食物是竹子,紅蘿蔔,窩窩頭,野生的熊猫会吃草、野果、昆虫、竹鼠、羊。科學家认为:「大熊貓具备肉食动物的生理特征却不以肉为主食」,是因为一個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貓無法感覺肉類的鮮味。[30][31][32][33]
繁殖[编辑]
成年大熊猫的发情期很短,尤其人工飼養後發情更為不易,一年里雌性熊猫的发情期只有几天,交配后就分开,幼子由雌性单独养育。熊猫在野外身手灵活,擅于爬树,遇到危险时奔跑速度很快。
大熊貓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出生的巢穴通常是一個隱蔽的樹洞,或天然的巖洞,裏面有大熊貓媽媽精心鋪墊的樹枝和幹草。[34]
大熊貓常在冷杉的大樹洞裏生育,一胎產一子,有時產兩子,懷孕時體貌無明顯變化。出生的大熊貓幼子只有一二兩重,呈粉紅色,與成年熊貓形態差別很大。由於熊貓以竹子為食,每天需要長時間進食來保證熱量的供給,在育幼期母熊貓也要離開幼熊2-4個小時外出覓食。
1990年代,研究人员尚不了解熊猫习性,看到母熊貓遠離幼崽而遲遲不歸,就推斷幼仔遭到遺棄。要收養這些被「遺棄」的幼仔進行人工飼養。後對野生熊貓繁殖行為長期的觀察推翻了這種觀點,母熊貓長時間離巢是需要吃夠足夠的竹子來分泌乳汁來哺育後代。
人工飼養的熊貓脱离野外环境,自然發情率低。野外大熊猫成年后表现出繁殖行为的比例是100%,而到2000年为止圈养大熊猫只有26%,為它的人工繁殖帶來困難。1990年代以後,大熊貓的人工繁殖已經完善,多採用人工授精的方式。亦有部分動物園採用讓熊貓觀看熊貓交配影片的方式。此外,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大熊貓出現了一胎三子,即三胞胎的情況,但成活率較低;例如1999年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及2013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熊貓三胞胎最終都僅成活一只[35][36],目前只有2014年7月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出生的熊貓三胞胎全部成活[37]。
2015年4月7日,中国大陆网站ipanda TV 通过互联网向全球直播了人工养殖区内的雌性大熊猫“林冰”与雄性大熊猫“武岗”的交配全过程,但科研人员表示自然交配失败了。[38]
壽命[编辑]
熊貓一歲等於人類三歲,野生熊貓壽命一般為15至20歲[39],而飼養熊貓可達30歲以上[39],史上最長壽熊貓有38歲[40]。 2010年1月在世最年長的熊貓則為30歲 巴斯(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吉祥物盼盼原型)【住在福州大熊貓研究中心的熊貓】。 2014年1月在世最年長的熊貓則為35歲 佳佳【住在香港海洋公園的雌性熊貓】。2016年10月16日,佳佳以38岁高龄去世,它成为目前寿命最长的熊猫。[41]
利用与保护[编辑]
史前年代[编辑]
古代[编辑]
与中国的许多野生动物不同,熊猫很少被认为有药用价值,唯一认为可能有药效的是熊猫的尿,而用途是溶解误吞的铁针[來源請求]。最近古生物學家在西班牙發現可能是大熊貓近親化石(agriarctosbeatrix),而這種熊貓活躍於1100萬年前的中新世,屬於小形(plandigrade)雜食躑行動物。而這種動物因生存環境問題遷移中國。這種動應有深色皮,左肩及眼和尾部都有白點,類似現代的馬來熊,生活方式也同馬來熊相似,都是以生果、昆蟲、植物為食,還比現代馬來熊小,體重還比馬來熊輕。從牙齒結構中發現同大熊貓同屬大熊貓亞科,亦發現同現傳大熊貓有親緣關係,是大熊貓亞科中最原始一種。可惜它已滅絕,因此或許為大熊貓找到可能源自歐洲証據、及解開大熊貓身世之迷。關於大熊貓分類,科學家以研究和爭論100年,未有定案。估計大熊貓祖先是一種食肉始熊貓动物,生活在中國四川等地,而此始熊貓演變的旁支名叫葛氏熊貓。生活於歐洲等地,直到中新後才滅絕。始熊貓主支在演變中,其中有一支隊名叫(ailuropoadumierta),是大熊貓小種生,傳於中新世紀,體形同狗一樣大小,是雜食性和食竹動物,分佈廣東四川等地,在已百年演變過程中取代了始熊地位。如此看來也可能為大熊貓提供了身世之迷証據。
台南真假熊貓事件[编辑]
台南動物園曾於1987年元旦期間展出一只「疑似熊猫」的黑白熊,並在电视上大肆宣傳这只「黑白熊」。由於熊主人洪滄海以及動物園故作神秘,強調這隻熊不是熊貓,而是繁殖出來的,引得新闻媒介、专家学者一阵忙乱,一时之间成为热门话题。[43] 後來更是因為當時作為台灣唯一曾製作熊貓標本,及觸摸過熊貓皮毛的專家,並在北平動物園工作過的夏元瑜教授以及台大動物系主任兼動物研究所所長梁潤生教授都初步認定那就是熊貓的報導令動物園大賺一筆。[44][45] [46] 該黑白熊後被證實為馬來熊人工染出來的後就不了了之了。
西方人与熊猫[编辑]
最早(1869年)让西方认识到大熊猫的是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阿曼德·戴维,他拿到的只是一张熊猫皮,第一个在野外看到熊猫的西方人是J. H. Edgar。此后有大批西方人来中国射杀熊猫,捕捉活的熊猫也成为他们的强烈愿望。1936年12月18日,露丝·哈克尼斯携带一只活的熊猫幼崽抵达旧金山,这只熊猫的名字叫「蘇琳」(英语:Su Lin),它通过中国海关时的证明书写的是“哈皮狗一只”。此后露丝出版了它与苏琳的故事《淑女与熊猫》(英语:The Lady and the Panda)。在之前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方对这个物种一无所知,这也使人们对熊猫积攒了巨大的好奇心。
保护熊貓[编辑]
大熊猫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濒危物種。1958年设立的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内容的重点就是大熊猫,这个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直接管辖。但由于當時較落后的保护观念和生态学知识的相對匮乏,1980年代期间虽然全中国都在高喊“保护大熊猫”,但真正有利于熊猫的做法却並不多。许多人都认为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从野外捉来熊猫進行人工飼養,而饲养条件較差和工作人员缺乏飼養相關的一些科学常识,使许多研究基地成为熊猫永久的牢笼。对于竹子开花给熊猫带来的負面效果,也通常是通过捕捉熊猫的方式解决,没有研究它的食性进化和评估竹子死亡对它的实际影响。由于栖息地被破坏、环境污染、与种群隔离等原因,使野外种群的繁衍出现危机。1998年天然林砍伐的全面禁止和禁止个人拥有枪支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熊猫的生存。1992年以后,向保护区内的移民被禁止,并安排居民陆续迁出,使熊猫的栖息地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经过多年的保护工作,有些地方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开始上升。
1961年熊猫的形象被选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志(原型为大熊猫姬姬)。20世紀下半葉以來,熊貓被看成是中國的象徵。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借出熊貓予美國和日本的動物園,這被視為是新中國與西方國家初次的文化交流,是當時中國外交的重要環節。到1980年代中期,熊貓的外交用途已大減,中國只借出熊貓予其他國家十年。现在国外动物园的熊猫多被中国政府有償出借,熊猫如果在国外婚育,后代仍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 從1985年開始,香港悅來酒店以熊貓作為店徽及採用Panda Hotel作英文名,而悅來酒店亦被稱作熊貓酒店。
近年發展[编辑]
截至2004年,一個為期4年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报告》統計指出野外大熊貓總數約為1596隻,較1985年的1114隻為多。[47]其中僅約有273隻野生秦嶺大熊貓,僅佔全國大熊貓總數的17%。[48][49]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使大熊貓的命運再受挑戰,當中卧龍自然保護區這塊重要的棲息地遭受破壞[50]。2009年春节期间,13只四川汶川地震后的大熊猫重返自然保护区;同时台北木柵动物园的两只大熊猫(“團團”、“圓圓”)正式对世界各地的游客开放。同年1月15日,“娅光”大熊猫从四川成都的保护基地到淮安动物园过年。目前,“娅光”曾多次在中外各地巡回展出。2009年1月15日,她在淮安进行巡回展示,迎接牛年春节的到来。
流行元素[编辑]
由於熊貓其本身特殊的研究價值地位,和憨態可掬的可愛形象,受到世界大多數民眾特別是兒童的廣泛喜愛。其被作為吉祥物或其它代表物也層出不窮。基於此美國好萊塢著名的動畫製作公司“夢工廠”在2008年後相繼製作了著名動畫《功夫熊貓》,故事中主角“Po”(寶)也同全劇一起風靡全球,掀起了一輪熊貓風潮熱。著名国际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也推出了中国风的熊猫人资料片,风靡世界,台灣藝人周杰倫更結合熊貓與超級英雄的元素,製作科普連續劇《熊貓人》,儘管收視率不佳,仍造成話題。
中國贈送及租借歷史[编辑]
美國[编辑]
加拿大[编辑]
日本[编辑]
- 1972年:蘭蘭、康康、歡歡 和 飛飛
香港[编辑]
- 1999年:安安 、佳佳(2016年10月16日因健康急劇轉差,進行安樂死。)
- 2007年:盈盈 、樂樂
(2015年10月1日公佈盈盈懷孕,其後證實流產)
澳門[编辑]
- 2010年:開開、心心(2014年6月因急性肾衰竭死亡)[52]
新加坡[编辑]
- 2012年:凯凯(武杰)、嘉嘉(沪宝)
马来西亚[编辑]
- 2014年:靓靓(凤仪)、兴兴(福娃)[54]
2014年5月21日从四川省会成都飞抵吉隆坡。
泰國[编辑]
- 2003年:创创、林惠[55]
中華民國(台灣)[编辑]
2013年7月6日,圓圓產下圓仔。
参看[编辑]
- 熊猫租借/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 奧運會吉祥物 / 盼盼(1990年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吉祥物)
- 小熊猫 / 秦嶺大熊貓 / 小種大熊貓
-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 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瀕危物種
- 乔治·夏勒 / 陈大元 / 阿尔芒·戴维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